福建是我国乌龙茶(青茶)的始祖,主产于闽北(建瓯、建阳、武夷山等)和闽南(安溪、永春、南安等)两地。乌龙茶是乌龙茶类的总称,又是历史名茶的名称,也是茶树品种之称。犹如超群拔萃的大红袍、肉桂、铁观音、黄金桂、佛手、水仙等名茶,在群芳谱中独领风骚,被世人誉为茶叶珍品,飘香饮誉海内外。古往今来,招引了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和雅士,为之倾倒,拍手叫绝;就连旅居海外侨胞,更视为思乡之品,梦寐以求。问世以来,先后传播到宝岛台湾、广东汕头、饶平等地而齐名于天下。犹如冻顶乌龙、凤凰水仙等,也是乌龙茶类族中的佼佼者,耐人寻味,雅俗共赏。 乌龙又象征着遥远东方有一条龙,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。因此,这个茶名取得十分形象美妙,颠能给人一种雄浑苍劲的阳刚美感。乌龙茶得名的由来,早在闽南安溪县境内广为流传着两则民间传说。
一则传说,是由于茶树上蟒蛇攀缠缘故,而因民众好“龙”而厌“蛇”得名“乌龙茶”。相传很早时候,乌龙茶原是-探野生茶树,植株高大,枝叶繁茂,长得像一把撑开的凉伞。奇怪的是.每逢采茶季节,这棵茶树上常被一条粗大的蟒蛇攀缠着,像似沉醉在树上,又像是保护这棵茶树似的。但这条蟒蛇却心地善良。从不伤人,每当人们来采茶,它就乖乖地离开茶树而去。 人们从这棵茶树采制出来的茶叶,条形肥壮,乌黑油润,香气馥郁芬芳,味醇甘厚,别具风味。当地的人为了区别于其它茶树品种,又联想起茶树上那条大蟒蛇的缘故,就给它取个茶名。因为当地民众习惯把蛇别称为龙,而好“龙”跃“蛇”之故。因此,就把它取名为“乌龙茶”。从此,乌龙茶世代流传民间。
二则传说,是茶人姓“龙”,而得名“乌龙茶”。在几百年前,安溪西洋乡南岩村,这里山高林密茶茂。村里有一位种茶、狩猎为生的年青人,单名叫“龙”。因他从小饱经风吹雨打烈日晒的磨炼,长得一身黝黑健壮体魄,乡亲们都称他“乌龙”。 有一天,正当是茶叶采收季节,他腰挂茶篓,身背猎枪,上山采茶、打猎。当茶叶采到晌午时分,准备回家时,突然一只山獐从他眼前溜走过去,乌龙立即端起猎枪,“呼”的一声击中,那山獐未被打中要害,只见负着枪伤在死命奔逃,乌龙直追不舍,一直追至山下的“观音石”处,才把山獐捕获。 他背着茶篓,提着山獐赶忙回到家里,已是傍晚时分了。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山獐。品尝野味,却把制茶的事忘了。待到第二天清早起来,才发现搁置了一夜的茶青已经凋萎了,有的叶子的边缘都镶成了红色,又散发出一股清香气味。乌龙和全家人赶紧动手炒制,总算把茶叶做出未了。这时,乌龙很不放心,就把茶叶拿来冲泡,果然与自己所想象的不同,茶叶香气浓郁芬芳,味醇甘厚,又无苦涩味,别具一番风味,令人感到意外。
乌龙和家人欣喜若狂,连忙又邀来乡亲们一起品尝,大家品饮后,称赞好茶。 过后经乌龙细心琢磨了那天采荼、宰杀山獐、制茶的经过,终于悟出了奥秘:采下的茶叶放进篓里,在追捕山獐的途中,经过剧烈的摇动,这是“摇青”;傍晚忙于宰杀山獐,把茶青搁置了一夜,叶子水分蒸发变较,这是“晾晒青”;然后经过炒、揉、烘焙等工序,终于总结出一套制作方法。乌龙又按那天的制作方法,制成的茶叶色、香味更佳。 后来,乌龙又把这一套制茶技术传授给乡亲们,结果家家户户制出来的茶叶都一样好茶。乡亲们为了感念乌龙的创造精神和传授技术的情义,就把此茶称为“乌龙茶”。后来,乌龙去世了,乡亲们为了纪念他,还在南岩山上建了一尊“乌龙”塑像,以示崇拜。随着时间的逝流,这座庙虽已坍塌,但遗址依存,乌龙荼在民间世代流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