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关注咪蒙吗(咪蒙厉害在哪)

首先想说的是,我不赞成用“低端”、“失败”这样的词来形容某个媒体的受众,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容易让人产生反感。

让我们先不谈咪蒙,来谈谈吃。

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?最基本的目的:充饥。此外,人都有口舌之欲,喜欢那些味道足的食物。

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充饥和品尝味道,我们每天拿瓶老干妈拌饭就可以了,为什么还要讲究食材的搭配?因为我们要从吃当中获得营养,获得健康。

当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够高的时候,都会心安理得地选择吃快餐:又便宜,又吃得饱,味道又足。

但是当人们的健康意识、营养意识逐渐提高的时候,人们就会逐渐放弃快餐,因为快餐的营养缺乏,口味过重,长期吃下去可能带来很多健康问题。

现在说回咪蒙。你关注咪蒙,多半是因为咪蒙出品的文章特别符合你的口味。咪蒙的文章传播量特别大,因为她非常善于捕捉和迎合读者心理——你喜欢看什么,我就拼命给你提供什么。

但是,在满足口舌之欲的同时,我们也该想想,自己得到了什么营养?咪蒙文章中充满了她自己编造的故事,事实层面缺乏依据,情感上富有煽动力,逻辑上并不严谨,读完之后,除了情绪上跟着激动了一把之外,其实并没有什么收获。而且如其他朋友所说,咪蒙呈现的世界观是扭曲的,把社会形容成一片弱肉强食的丛林,这就有点像是往锅里加罂粟壳了——好吃,过瘾,但是伤身体。

最近有另一则新闻,不知道你看到没有:方便面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在逐渐下降了——2013年以来,销量从462亿包下跌到了380亿包。曾经,这种方便、廉价又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风靡全国,但是现在大家不怎么吃了,为什么?因为大家有更富营养的选择了,而且大家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。大家认识到:只追求口味上的刺激性和价格上的低廉,放弃均衡的营养,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。

同样,在选择公号的时候,只追求“读得爽”,放弃那些更具营养的内容,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提升来说,也不是一种好的选择。

所以,这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。你并不低端,也不失败,只是之前可能没想过这些问题 :)

先自首一下,我也关注了咪蒙,但我不觉得我思想低端,呵呵。其实,以自己微信好友关注咪蒙的数量来衡量朋友的含金量,更多是大家戏谑的一种玩笑话,还真没几个人就因为这个而玩拉黑和绝交的。

不过,这也充分显示了朋友圈在咪蒙这个大IP面前的撕裂和站队,在现当代娱乐文化潮流中,这样的分层一直都存在,比如30多年前的朦胧诗,伤痕文学,以及汪国真的诗,小虎队的歌,余秋雨的文化散文,刘墉的励志鸡汤,《流星花园》,超级女声,TF男孩……等等,都会因为不同人群的好恶取舍,激起一些争议。这都是正常的现象,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,众声喧哗永远比万马齐喑好得多。

在价值观上,我很反感咪蒙。无论她的前半生遭遇过什么,都不是她现在赤裸裸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由。在她的笔端,社会就是一片原始丛林,你想存活,就得尽全力成为猎食者,更残酷精明地对待周遭,远离那些失败者。不能不说,类似价值观和话语确实符合不少人的社会经验。她又能剥去传统媒体人惯用的道德糖衣,敢言常人所不敢言。在一些热点话题上,很精准地操控读者们情绪的最大公约数,所以无往而不利。

任何人都很难否认生存之艰难,但我这不是我们放弃伦理追求和内心温情的充足理由。咪蒙之所以被追捧,更多因为她红了赚钱了,在这样功利的评价标准下,大红之前的咪蒙,以及更多没红起来的人,难道都是她口中的“low”和“贱”吗?如果以丛林规则为最高伦理标准,就很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:如果咪蒙被比她更强势更有钱的对手欺辱,是否也是她活该如此,只是因为她还没有足够强?

我之所以还关注咪蒙,是因为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典型,在某些维度还被很多专家视作标杆的人物,咪蒙勤奋敬业,在自媒体上的写作技巧,以及十几年南都生涯练就的采写经验,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。比如她那篇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文章,就写得非常专业和精准。其中大部分采访是她亲自做的,一个采访对象还向我夸咪蒙作为记录者的专业。

可惜的是,如果走专业化平和路线,咪蒙的变现就远没有现在这么可观。在媒体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,咪蒙的论调跟一两年前比已经改变很多,但愿她可以提供给上千万读者更多正向的东西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场汇 » 你关注咪蒙吗(咪蒙厉害在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