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有问题的人的表现,14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
只有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心理不健康的各种表现的基础上,才能对心理健康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。现重点介绍以下14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。
1.抑郁
抑郁俗称“忧郁”,是以异常情绪低落为特点的心理障碍。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、对人冷漠无情、缺乏自信、自卑感重、言语减少、沉默孤独、悲观绝望,一般是精神遭受严重打击或经历重大事件冲击后发生。对有这些表现的人应及时劝导或进行心理咨询。
2.多疑
这种心理失调不易引起注意。表现有多方面,如疑病、疑偷、疑别人说自己坏话等。俗称“疑心病”,有这些表现的人人际关系比较紧张,对他人言行极敏感,或过分关注自己身体某一部分功能及健康状况,四处求医。一般女性较多。
3.情绪波动
情绪波动表现为时而热情开朗,时而郁郁寡欢,令旁人不可理解,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,这种无端高兴或抑郁的情绪会历时数天,乃至数周。有这些表现的人可以自我调节,当情绪低落时可转移情绪,想一些高兴的事,做一些高兴的事,稳定情绪,度过情绪低落期。如该问题未引起注意,易形成不稳定的人格或循环性人格。
4.激惹
激惹表现为遇事不冷静、易冲动、易激动,会作出爆发性反应。克服方法为多注意自我修养,养成每当发火时做出自我暗示的习惯,如头脑中出现
“制怒”两字的形象或一些习惯性暗示动作。如该问题未注意克服则易形成攻击性或爆发性人格。
5.自卑
人一般因家庭条件差、能力不如人、外貌不佳或有生理缺陷,产生自卑。
这种心理障碍易发生于青少年时期,由于青少年辩证思维发展相对滞后,生活经验不足,遇到挫折或失败易产生自卑克服方法为加强自身修养,树立自信心,多与他人交往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、经历的丰富,可逐渐克服这种心理障碍。
6.孤独
孤独为闭锁性心理特点的表现,主要包括自我封闭严密、喜欢离群索居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兴趣、不愿吐露内心的秘密、处于孤独寂寞、沉溺于憧憬的心理状态。有此类表现的人在青少年时期易被人批评为“不关心集体”或“自命清高”。老年人孤独主要由客观环境造成,如丧偶、和子女分居会造成人为孤独。克服方法: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,扩大知识领域、增强意志品质锻炼、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,随着交往社会面的扩大,孤独心理障碍可能逐渐克服;老年人若有孤独现象要力所能及地走向社会,参加社会的老年社团活动,做一些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的事情。
7.怯懦
怯儒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、孤僻谨慎、优柔寡断、不敢决策、不能控制感情、常喜欢感情用事。这类心理障碍在女性中多见克服方法:努力提高知识文化素养,迈出家庭,走向社会,放开手脚大胆行事,以此检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,形成既谨慎从事又敢作敢为敢当的强人风格。
8.虚荣
虚荣的内在动力是“自尊心”,自尊心人皆有之,但要有个度,若超过适度范围,自尊心就会变成虚荣心。虚荣心的另一种表现是借助外在的、表面的、他人的光荣来炫耀自己的心理,即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的心理状态。克服方法:鼓励适度自尊心;克服不适度的自尊心,不断提高自身素质,取得多方面成功,以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。
9.焦虑
焦虑是对面临威胁、挑战、挫折、冲突的不良后果时进行预测的一种心境,也是一种主观情绪的反应,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情绪反映。任何人在面临挑战时都会有焦虑的心境,适度焦虑能促进个人在学习、工作、能力上进取和创新。如考生参加考试前、运动员参赛前、演员在参演前的适度焦虑和不安等,适度的焦虑能促进知识掌握、基本功训练和掌握,从而使自身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,达到本领域最佳水平优秀运动员、优秀演员、优秀科技人员都是在这种心境下不断成长起来的。但焦虑程度的增加、持续时间的增长,会引起心理障碍,影响个人心理健康,严重的可形成焦虑症。其表现为:
遇事提心吊胆、惴惴不安、敏感易惊儒弱胆怯,并产生各种焦虑情绪。克服方法有:多参加各种活动、迎接各种挑战、经受锻炼、接受考验,经历多了,阅历丰富了,这种焦虑就能得到缓解加强所从事领域的基本功训练,所谓“艺高人胆大”就是如此。
10.忌妒
社会群体中充满着竞争意识,相互比较、相互追逐。大至工作成果、工作能力、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;小至人缘、外貌、服饰都会成为竞争内容。
竞争本身不是坏事,只有竞争才有胜负结果,才能促进各项事业发展。但好胜心强、心胸狭窄、不能正确认识自己,易在竞争气氛中滋长忌妒心理。主要表现为过高估计自己,对他人好责备、好猜疑,不甘心自己失利,更容不得别人的成功与胜利,为达到心理平衡,甚至暗中拆台,干出不道德的行为。
忌妒心理特点可分三个阶段:忌羡一忌妒一忌恨。起初对同事、同学等取得成绩或优越之处只是羡慕或在羡慕之中夹杂忌妒因素;接着看到对方又获新的成绩,则可能发展为忌妒,或此时忌妒已经占上风;如不及时调整心态、控制自己不良心理状况就可能发展为忌恨,不仅会在言语上诋毁对方,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。培根曾说:“犹如毁掉麦子一样,忌妒这恶魔总是暗地里,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。”歌德曾说:“憎恨是积极的不快,忌妒是消极的不快,所以忌妒很容易转化为憎恨,这就不足为奇了。由忌妒激起的仇恨往往很难消除。克服方法有:首先要正确估计自己,认识自己,认识客观现实。
对方能做出成绩或获得成功,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怨天尤人,更不要忌妒别人,这样既损不了别人,也不利己,反而有害自己身心健康。另一方面,对方能做的事,自己也能做,或能做得更好,但由于没有机会或种种原因不能如愿,则要以平常心对待,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”。不要自寻烦恼,要改变思维方式,在高风格、高姿态的竞争中,化忌妒为前进的动力。
11.狭隘
狭溢是一种性格类型,指气量小,程度为轻度时只是一种性格缺陷,严重就是心理障碍。产生原因:第一,思想狭窄,看问题片面,好钻牛角尖,是思考的变异和思维的失常;第二,不愿多活动、多工作,活动范围狭小;第三,早期家庭教育偏颇或过严,缺少温情以致形成内向性格。表现:第一,对人对事斤斤计较、耿耿于怀而不能自拔;第二,喜好孤独,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,多疑、消沉、遇事常往坏处想、好激动,时有轻生的念头或离奇的行为,有这种表现的以女性居多,要引起足够重视,否则会引起抑郁性精神病。克服方法:要多工作、多活动、多交往、多学习,见多识广,知识面大了当然气量也就大了。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12.依赖
青年期正是个体摆脱对家庭的依赖,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,有强烈的独立的意向,但又缺乏完全独立的能力,需要一定的依赖。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构成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:生活自理能力差,或不能自理,处处依赖别人,凡事缺乏主见和判断力。主要原因是家庭条件优越,或是独生子女,或是父母没有树立正确的抚养子女的观念,过于溺爱,疏于引导子女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。克服方法: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既做到关心呵护,又要管理引导,使孩子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,而不是在畸形环境中生活。
13.自我为中心
这是儿童时期的一种性格特点,但到青年时期或更晚时期仍可能保留一定痕迹,只是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退。主要表现:过分关心自己,过分强调自己的感情,爱夸张,好炫耀,喜欢引人注目,以自我为中心的色彩浓。克服方法:从小事做起,多关心别人,争当志愿者,多做公益事业。
14.恐惧
恐惧是一种情绪,一种企图摆脱危险的逃避情绪。它与焦虑不同,焦虑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预感;恐惧是意识到危险存在或正在发生的一种情感体验。恐惧心理可以是正常人面对危险境地的合理反应。
(1)产生恐惧的心理原因。包括:①无知。德国唯物主义思想家路德维思·费尔巴哈(1804—1872)曾分析过“人之所以迷信,只是由于恐惧;人之所以恐惧,只是由于无知。”例如,由于对女性生理机制的无知,导致对月经来潮、生育和性的恐惧;因为对大自然的无知,导致对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的恐惧。②与以往经历有关。形成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的恐惧心理。例如婚姻恋爱多次失败,形成心理威胁,久而久之产生紧张、不安、焦虑、恐惧等情绪,然而这往往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败。③接受消极的暗示。并非自己亲身经历,而是目睹父母、同事、亲友、邻居的不幸、挫折和失败,接受了他人不幸引起的暗示,使自己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。④社会的抑制。社会对女性的贬压和压制的结果,使她们在事业上总怀着恐惧心理,她们付出的代价比男人大,取得成功的概率却比男人小⑤缺少锻炼。由于种种恐惧心理的障碍,缺少锻炼,自幼心理脆弱。
(2)恐惧克服方法。多参加各项社会活动,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,变无知为德才兼备,成为具有高度思辨能力的人,这样,各种恐惧心理就能逐渐消。
所谓正常和不正常,是由人定的,或者说由人组成的一些群体定的。再往深了说是由于历史的经验和实践形成的一系列的一种评判标准——而这种标准只适用于某个状态,也就是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。
这些无疑来说是扣帽子,打板子,贴标签了。
心理问题的产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要从综合的角度去考虑,包括社会,家庭,或者身处的一些比如学校之类的场所。这种不是自发的,而是外在的一些因素把这些给激化了。
如果你要是说一些人格和癖好的话,可以去看看《变态心理学》。
当然,如果说你要是把这个普遍性的抑郁症啊,躁狂症啊,还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当做心理不正常,那有可能你本身的话也是有一点偏执型人格的。
当然,我们要维持心理在一个正常的状态,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说不去伤害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