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时的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呢(东汉时期教育思想)

有扩展深度,我尝试把整个东汉帝国的教育情况分析一下。凭印象写,可能会有错误。欢迎指正。

首先,在平世(和平年代)时,士人读书渠道大致可分三种:家学&私塾,太学,地方学校(学官)。家学&私塾首先说家学,这是某些家族掌握了某儒家经典书籍的专有解释权,也就是史书上常说有“治经”的士族。例如龙亢桓氏,家传《欧阳尚书》,从东汉开国的桓荣,被光武帝刘秀指定为帝师,其历代后人桓郁、桓焉、桓典都继承了家学,显赫一时。弘农杨氏杨宝也是家传《欧阳尚书》,其子杨震也拜入桓郁门下,兼并两家所长,人称“关西孔子”,到了杨秉这一代,还掌握了《京氏易》。汉末最著名的汝南袁氏,则是从袁安开始发家,家传《孟氏易》。

其后人,袁京、袁敞都是接受了家学教育。诸如此类,可见,各种经学已经逐渐被各个家族垄断了。这些家族子弟从小就有机会接受家学教育,哪怕是个别人家庭贫穷,读书也不是难事,例如颍川荀悦。(荀)悦字仲豫,俭之子也。俭早卒。悦年十二,能说春秋。家贫无书,每之人间,所见篇牍,一览多能诵记。性沈静,美姿容,尤好著述。颍川荀家好像没有专门的治经记载,以荀爽传看,荀爽也是十二岁,善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。这么看来,《春秋》算是荀家的家学了吧?这些垄断教育工作的家族在地方上又可以开山授业,一来敛财,二来培养门生。这种就应该是“私塾”。例如桓典,“以《尚书》教授颍川,门徒数百人。”其他著名的例子还有:卢植、郑玄拜入马融门下;刘备、公孙瓒拜入卢植门下。按郑玄本传,马融的门生有400多人,马融只教50多人,其余的人就让“高材生”(可能是卢植)去教新来的郑玄。(马)融门徒四百余人,升堂进者五十余生。融素骄贵,玄在门下,三年不得见,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。玄日夜寻诵,未尝怠倦。——郑玄拜入马融门下,三年没见过马融长什么样子。刘备和刘德然是靠花钱+本地人的关系才拜入卢植门下。公孙瓒则是靠着老丈人的关系去享受雒阳的镀金之旅,按照《刘宽碑》的门生名单,公孙瓒还拜入刘宽门下。刘德然没有记载,刘备是不喜读书,公孙瓒则是“略见书传”,所以,读私塾这种事,是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太学东汉帝国的最高学府:太学,就是给官员子弟读书用的,寒门子弟可能也可以进去,但是,毕竟是少数。太学面对的学生范围可以用范书《质帝纪》的一则诏书作为参考。

本初元年(146年),东汉政府颁布的太学招生范围如下:

1.地方上的士人,50-70岁。2.大将军下至六百石官员的儿子们。夏四月庚辰(25日),令郡国举明经,年五十以上、七十以下诣太学。自大将军至六百石,皆遣子受业,岁满课试,以高第五人补郎中,次五人太子舍人。古人云,人生七十古来稀,由此可见,太学学生主要组成就是各级高官、功臣子弟。例如臧旻仕途起步是边地武人,靠着平定会稽许昭叛乱的功劳,其子臧洪以功臣子弟,得以入太学。地方上寒门子弟要熬到50岁才有机会去太学,想想看,寥寥无几吧。当然,这种对地方士人入太学的苛刻规则可能并不是绝对的,如果某人才学出众,我印象中也应该有机会。例如,江夏黄香就是以名气才入得京师,但是本传没有明确写入太学。申屠蟠、郑玄则肯定是在年轻时入的太学,其家族也没有什么显赫的记载(父亲担任六百石官),除非本传漏记其父亲官位。所以只能说:这份诏书可以反映出当时太学教育的大环境而已。高官子弟基本上是垄断占据了太学大部分位置。到了汉献帝刘协时,曾在长安举办儒生考试,其中诏书中提到,外地来的儒生有年过六十,可见地方上的士人能去太学(或者说去京师考试),那个50岁起步的限制一直在发挥着作用。诏曰:孔子叹“学之不讲”,不讲则所识日忘。今耆儒年踰六十,去离本土,营求粮资,不得专业。结童入学,白首空归,长委农野,永绝荣望,朕甚愍焉。其依科罢者,听为太子舍人。入太学后的太学生,还有拜入三公门下的潜规则。本来太学生大多是权贵子弟,又与三公的公族形成门生关系,日积月累,最终在东汉官场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关系网,最终垄断了举荐制的选拔权。(这种事被陈蕃、黄琬所诟病,他们也曾尝试改革,但是很快就被权贵打击,失败了。)这种积弊最具体的体现就是:汉末袁绍在地方起兵反董,遍布天下的袁氏门生纷纷响应。——袁绍凭借家族影响力,就能有领导地方对抗中央的实力!我把太学的情况小结一下。1.高官子弟,直接入太学。

2.地方士人,甚至需要几代人,付出更多时间的努力,获得足够的学问、名望才有机会步入朝堂。学官这个“学官”描述也不准确。学官本意是在地方上设的,专门负责地方教育工作的官职。地方上的学校称为学宫,相当于地方学校。例如范书《鲁丕传》提到赵王刘商见本地爆发瘟疫,就想出移居到学宫里的念头。——是用“学官”还是“学宫”好,我也是随便挑一个,领会意思即可。出身地方的寒门士人,社会地位低下,缺少人脉资源,是享受不到太学这种高等教育资源的,但是,社会地位顺序是:士农工商,即便如此,他们还是可以在地方上的学校读书。以郑玄本传为例,他年轻时就是先从地方“学官”开始,后来才去的太学。学官往下应该是到县级的,高级官员应该是学官祭酒,这是《刘宽传》反映的内容。(刘宽)每行县止息亭传,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。《续汉书礼仪志》则提到了县下面的“道”也设有学官,我有点持怀疑态度。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,教育业也遭受沉重打击。例如,郑玄及其弟子崔琰,都曾因为战乱而流浪,自己开荒种粮;步骘靠种瓜维持生计。——这些是关东遭受战乱的士人境遇。在长安朝廷,汉献帝刘协在初平四年(193年),先是举办了儒生考试,再去太学行礼,也就是说,长安朝廷也尝试过复兴教育,只可惜,次年的李郭之乱,直接将长安拖入战火,化为废墟。等到建安元年(196年),汉廷定都许县,在曹操、荀彧的主持下,《祢衡传》说“是时许都新建,贤士大夫四方来集。”,例如《魏略》记载了,河东乐详前往许都,求师于公车司马令谢该的事。乐详字文载。少好学,建安初,详闻公车司马令南郡谢该善《左氏传》,乃从南阳步涉诣该,问疑难诸要。

其他割据军阀在辖地趋于稳定之时,也有开办地方官学的记载,例如:荆州牧刘表范书《刘表传》:关西、兖、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,表安慰赈赡,皆得资全。遂起立学校,博求儒术,綦母闿、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,谓之后定。爱民养士,从容自保。北海相孔融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,更置城邑,立学校,表显儒术,荐举贤良郑玄、彭璆、邴原等。汉末乱世从初平元年开始,至建安二十五年,这三十年时间里,在史书中能找到关于文化教育的记载,确实很少。随着三国形成,各国内趋于稳定,教育业自然又恢复生机,这是理所当然的事。

太学是汉代设立在京师的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。西汉初期,黄老之学十分盛行,只有私家教学,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专门学校。汉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之后,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,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。最初太学只设有五经博士,置博士弟子五十名。从汉武帝到王莽之时,太学中的科目及人数不断增加,开设了讲解《易》,《诗》,《书》,《礼》,《公羊》,《穀梁》,《左传》,《周官》,《尔雅》等课程。元帝时代,博士弟子已经达到千余人,汉成帝时又增加到三千人。王莽执政以后,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,笼络广大的儒生,于是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,明堂,又为学者广修房舍。从此,博士弟子猛增到万人以上,太学的规模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。从武帝到王莽,太学还每年考核博士弟子,入选的可以补官。

东汉建武五年(29),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。后来还发展到汉明帝亲自到太学行礼讲经。汉顺帝永建元年(126),对太学又进行了重修和扩建,历时达一年之久,用工十一万两千,共建二千四百栋房屋,一千八百五十间房子。此后,太学生人数达到三万人以上。汉灵帝熹平四年(175),为了勘正经书文字,刻成了历史上著名的“熹平石经”,树立于太学门外,全国各地来参观书法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不绝。

汉代的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但是,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,出现了太学生参与政治的风气。西汉哀帝时,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人,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。东汉晚期的陈蕃,李膺等人反对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,得到广大太学生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,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报复的对象,不少太学生因为和所谓的党人有牵连,而遭到禁锢和打击。熹平元年,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多人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场汇 » 东汉时的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呢(东汉时期教育思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