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:
青岛市、烟台市、威海市、潍坊市、日照市、东营市、济南市、淄博市,共计8个城市,其中6个沿海城市以及2个内陆城市,总面积6.3万平方公里,人口4471万。2019年GDP总和为44050亿,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62%。
和第一梯队的差距:
由于我国城市群的设置并不是根据区划面积或人口规模划定,因此各个城市群之间的规模差距非常巨大。
比如目前实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,面积达到了21万平方公里,辖26市,人口2.25亿,几乎覆盖了浙江全境、安徽大部、江苏大部以及上海市,近乎于三个省的规模。在体量方面就连珠三角都难以抗衡,何况只有8个城市的山东半岛。
珠三角虽然面积跟山东半岛差不多,但是有广州、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坐镇,隔壁就是港澳和东南亚,其地理优势是山东无法企及的。
京津冀在规模方面也是优势巨大,且不说GDP多少,光人口就达到1.14亿,是山东半岛的2.5倍。尽管天津的衰落速度确实点出人意料,经济体量直接从第五位猛跌至第十位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仅京津两市的人口总量和GDP总量就已经超过了山东半岛,更别说再加上河北。
与上述三个一梯队的城市群相比,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人口规模、面积规模、经济规模方面都有显著差距,因此想要追赶上第一梯队几无可能。
其他城市群:
有一些城市群尽管经济不及山东半岛,但是规模优势巨大。比如成渝城市群,单把重庆拿出来都比山东半岛还要大,一个市堪比一个省的规模,再加个成都市,人口就已经比山东半岛8市加起来还要多。
最近几年又出现一个长江中游城市群,这也是一个多省集群模式的城市群,由湖北大部、湖南大部、江西大部所组成,整合了武汉城市群、长株潭城市群、南昌都市圈等,共31市,面积31.6万平方公里,人口1.25亿。
相比于这些多省组合的城市群,其实是比省级本身还要庞大的范围,从城市群本身定义来说已经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。尤其中西部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跨度大、距离远,并没有形成县域层面的对接。名为“群”,实际还是各自为战,没有共振效应。
因此山东在数据总量层面比起这些城市群相差较大,但人均数据仅次于长三角、珠三角,高于京津冀。
新版山东半岛城市群呼之欲出
所谓的新版山东半岛其实指的就是山东省。由于其他地区的城市群规模都已经形成跨省模式,因此山东如果还局限于区域化,那么在如今这个数据排名至上的年代就存在感显得有点弱了。毕竟是面积小、人口少,三面环海没邻居,想跟别人共振式发展都没的振。
于是这两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将由省会都市圈、胶东都市圈、鲁南都市圈的三圈推进方式融合一体化发展,未来致力于全省各市协同发展,形成一个省级规模的真正城市群。由于山东是农业大省,因此县域经济普遍不错,通过县域对接的方式加快各个城市的衔接,以点带面加速城市群的发展。如若形成,将有望缩小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差距,但是跟长三角、珠三角仍有不可逆的距离。
山东半岛作为第四大城市群,估计很多人会提出质疑,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毕竟有长江中游城市群、成渝城市群、中原城市群、海峡西岸城市群等。但是这几个城市群真的要比半岛城市群要强吗?
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和长沙为双引擎的城市群,包含了湖北省武汉市、黄石市、鄂州市、黄冈市、孝感市、咸宁市、仙桃市、潜江市、天门市、襄阳市、宜昌市、荆州市、荆门市,湖南省长沙市、株洲市、湘潭市、岳阳市、益阳市、常德市、衡阳市、娄底市,江西省南昌市、九江市、景德镇市、鹰潭市、新余市、宜春市、萍乡市、上饶市及抚州市、吉安市。但是长江城市群是过于分散,难以形成合力,并且城市于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,很难达到城市群的概念。
成渝城市群就相对单一,而成都和重庆之间的距离并不近。而中间地带的城市工业发展相对薄弱,很难贯穿起城市群。即使想要发展成为城市群,最少还要有30年的发展,而且GDP增速不能低于9%,否则也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。
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,因为河南发展是以郑州为中心,而其它的城市发展并不理想。想要成为城市,即使是以河南的经济能力也是无法达到。
海峡西岸城市群因为地理边缘的问题,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是无法建立成城市群,毕竟纵深不够,而且西部基本都是山东,只能向南或北发展,因此也受到众多的限制。
山东半岛城市群想要赶上长三角城市、 珠三角城市和京津翼城市群是很难,即使是在未来的三十年内都不可能,因为这三个城市群的规模太大。当然,如果国家象以前支持深圳的力度支持山东半岛发展,那么追上这三个城市群的可能性也要在二十年后。
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山东烟台到大连的海底通道打开,青岛到韩国的海底通道建成,这样将加快半岛城市群的建设。但是,这两条通道在未来几十年内都难达成共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