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立是多少岁,二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?

而立是多少岁

而立之年是三十岁,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意思是三十岁可以自立,因此后人将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。现在一般是用来指人到了30岁应该拥有一定的本领,能独自承担责任,并且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。

而立之年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书里是这样写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”其中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三十岁可以自立,因此后人将三十岁称之为而立之年。

而立是多少岁,二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?图1

其实,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,而是指在社会中经过了一定的历练之后,应该对自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,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。

二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?

“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”的原文为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该句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意思是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,三十岁能够自立,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,五十岁懂得了天命,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,不觉得不顺,七十岁能随心所欲,而不越出规矩。”

根据所提供的称谓,写出与其相应的年龄:周岁()?

1、周岁——1岁2、而立——30岁3、不惑——40岁4、花甲——60岁5、古稀——70岁左右6、耄耋——89岁

30岁古称?

30岁在古代称为“而立之年”。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直接用数字表示,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,在《论语》中有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”之说。

《论语·为政篇》:“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意思是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,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,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,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,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,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(收放自如)却又不超出规矩。”

这段话描述的是孔子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,放在今日同样可以看做是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,自身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与思想境界逐步挺高的过程。故此当今社会也常用而立、不惑、知天命、耳顺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年龄或者思想状态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场汇 » 而立是多少岁,二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