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

科举考试的项目和内容,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侧重。进士科重在考杂文诗赋和策论,明清时特重经义。明经科,以五经为主。明法科,以律令为主。明书科,以书法为主。在考试方法和考试组织方面,科举考试可谓集古代考试之大成,其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。

科举的考试方法,主要有口试,帖经,墨义,策论和诗赋。帖经,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中一页,遮盖全文,仅留一行,再裁纸为帖,盖上三、五字,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、五字。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,各科考试,均须帖经。墨义。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,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解答、策论,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解答问题。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。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诗赋,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。唐自开耀元年后,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(一诗一赋),然后试策。科举考试中的帖经、墨义、诗赋,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,是现在的填空、简答、论述、作文等考法的源流。 外语开始学是在洋务运动期间。

察举。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。察举有考察、推举的意思,又叫荐举。由侯国、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,推荐给上级或中央,经过试用考核,再任命官职。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、贤良文学、茂才等。《张衡传》:“永元中,举孝廉不行。”《陈情表》:“前太守臣逵,察臣孝廉;后刺史臣荣,举臣秀才。”(汉代避刘秀讳,称秀才为茂才) 。

征辟,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。征,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。辟,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,再向朝廷推荐。《张衡传》:“连辟公府,不就。”“安帝雅闻衡善术学,公车特征拜郎中。”

孝廉,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。孝廉是孝顺父母、办事廉正的意思。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,互相吹捧,弄虚作假,当时有童谣讽刺:“举秀才,不知书;举孝廉,父别居。”

科举,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科举。从隋代至明清,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。《诗话二则.推敲》“岛(指贾岛)初赴举京师”,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。到明朝,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,共分四级:院试(即童生试)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,以“四书”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必须以朱熹《四书集注》为准。

童生试,也叫“童试”;明代由提学官主持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,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,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(秀才)资格,方能进入府、州、县学学习,所以又叫入学考试。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“及试,吏呼名至史公”,这里就是指童生试,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(秀才),当时史可法二十岁。《促织》“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”,“操童子业”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。

乡试,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秋闱(闱,考场)。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考后发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举人,第一名叫解(jie)元。

会试,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春闱。考试由礼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,录取三百名为贡士,第一名叫会元。

殿试,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,皇帝在殿廷上,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,以定甲第。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,并不亲自策问。录取分为三甲: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的称号,第一名称状元(鼎元)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;二甲若干名,赐“进士出身”的称号;三甲若干名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,一、二、三甲统称进士。

及第,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,应试未中的叫落第、下第。《祭妹文》:“逾三年,予披宫锦还家。”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,这里“披宫锦”即指中进士。《祭妹文》:“大概说长安登科,函使报信迟早云尔。”“登科”是及第的别称,也就是考中进士。 进士,参见“殿试”条。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。”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。据统计,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,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万多人。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,如唐代的贺知章、王勃、宋之问、王昌龄、王维、岑参、韩愈、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柳宗元、杜牧等,宋代的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轼等。考中进士,一甲即授官职,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,学习三年再授官职。

状元,参见“殿试”条。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,又称殿元、鼎元,为科名中最高荣誉。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,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、王维,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。

会元,参见“会试”条。举人参加会试,第一名称会元,其余考中的称贡士。

解元,参见“乡试”条。生员(秀才)参加乡试,第一名称解元,其余考中的称举人。

连中三元,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,凡在乡、会、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,被称为“连中三元”。据统计,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。欧阳修《卖油翁》中提到的“陈康肃公尧咨”,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,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。

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如一鼎之三足,故称鼎甲。状元居鼎甲之首,因而别称鼎元。

贡士,参见“会试”条。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。

举人,参见“乡试”条。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。举人可授知县官职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,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,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“是天上的星宿”,而范得了消息,高兴得发了疯。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。

生员,即秀才,参见“童生试”条。通过院试(童试)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。如王安石《伤仲永》“传一乡秀才观之”。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,而称秀才为茂才。
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1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2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3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4

科举考试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吏制度,始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年间,这打破了隋以前的察举制,即始于西汉的考察推举选拔官员制度。

第一、科举制的产生:隋朝建立后,中小阶段势力得到加强,隋末期的农民大起义进一步摧跨了魏晋以后豪门官僚阶级的势力。发展到唐朝初年,社会安定,农业经济逐渐发展到了繁荣时期,中小地主阶级需要拥有一定的权力和政治地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中央政府分工更加细化,三省六部制属下设立大量的政府机构,国家急需大批人才充实国家机构,这时便有普通读书人可以参加考试,参知政事,这即缓解了社会矛盾,同时充实了政府机构,也满足了中小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,所以科举在唐代得以确立。

第二、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:在魏晋时代,对明经、孝廉、策问做为侧重点。发展至唐代,科举考试以明经为重点,而录取难度极大,于是便又设立了以策问为考试重急的进士科,但在唐时期,考试科目也是有变化的,最基本的有明经、明算、进士、三史、开元礼、制举、武举等科目,但进士的含金量是最高的,录取率一般不超过2%,考取进士的人都能做到很高的官阶,当时有一种雅称“白衣卿相”就是形容进士。

第三、科举制的影响和消亡:科举创立于隋代,经过130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,虽历朝历代一内容不尽相同,但都是以儒家思想做考试重点,为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而且对周边国家,尤其是对东北亚的日本,朝鲜,南亚等国家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直至今天,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文明。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文明进入中国,中国农业经济得到致命打击,地主阶级和文人士族要求改良,向西方学习工业科技的呼声越来越高,1905年光绪皇帝决定顺应历史潮流,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,征得慈禧太后同意后下诏,正式废除科举,这代表着中国以农业经济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开始消亡。
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5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6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7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8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9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10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11
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图12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场汇 »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