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

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

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图1

而人死亦次之。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汉语成语,指最可悲哀的事,莫过于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心死:指心像死灰的灰烬,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

出自《庄子-田子方》。仲尼曰:恶,可不察与!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,万物莫不比方,有目有趾者,待是而后成功,是出则存,是入则亡。万物亦然,有待也而死,有待也而生。吾一受其成形,而不化以待尽,郊物而动,日夜无隙,而不知其所终,薰然其成形。

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是什么意思

哀莫大于心死的下一句是而人死亦次之。

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汉语成语,读音为āi mò dà yú xīn sǐ,指最可悲哀的事,莫过于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心死:指心像死灰的灰烬,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

出处: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”

白话译文: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,这比人死了还悲哀。

哀莫大过于心死下一句

而人死亦次之。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汉语成语,指最可悲哀的事,莫过于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心死:指心像死灰的灰烬,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

哀莫大于心死下句

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是而人死亦次之。“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”的意思是悲哀不大过心死,而身体死亡还在其次。

哀莫大于心死的前一句

您好,很高兴能为您解答。

哀默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这句话就是第一句,是和别人对话的时候说的。出自于先秦.庄周的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夫哀莫大于心死;而人死亦次之。”它的意思是:指最可悲哀的事,莫过于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

原文是: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,数称溪工。文侯曰:“溪工,子之师耶?”子方曰:“非也,无择之里人也;称道数当,故无择称之。”文侯曰:“然则子无师邪?”子方曰:“有”。曰:“子之师谁邪?”子方曰:“东郭顺子”。

文侯曰:“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?”子方曰:“其为人也真,人貌而天虚,缘而葆真,清而容物。物无道,正容以悟之,使人之意也消。无择何足以称之?”

子方出,文侯傥然终日不言,召前立臣而语之日:“远矣,全德之君子!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,吾闻子方之师,吾形解而不欲动,口钳而不欲言。吾所学者直士梗耳,夫魏真为我累耳!

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是什么?

哀莫大于心死

发音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

释义 心死:指心像死灰的灰烬.指最可悲哀的事,莫过于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.

出处 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.”

示例 人说:“~.”我的心已经死了.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,打扰你们.(巴金《家》二回)

近义 心灰意冷

反义 发愤图强

用法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悲哀的程度比心死还重

哀大莫过于心死的下一句是什么?

下一句是:而人死亦次之。意思是指最可悲哀的事,莫过于思想顽钝,麻木不仁。出自:战国时期宋国庄子《庄子·田子方》。

原文:仲尼曰:恶,可不察与!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,万物莫不比方,有目有趾者,待是而后成功,是出则存,是入则亡。万物亦然,有待也而死,有待也而生。吾一受其成形,而不化以待尽,郊物而动,日夜无隙,而不知其所终,薰然其成形。

释义:

孔子说:唉,这怎么能够不加审察呢!悲哀没有比心灵的僵死更大,而人的躯体死亡还是次一等的。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隐没于最西端,万物没有什么不遵循这一方向。

有眼有脚的人,期待着太阳的运行而获取成功,太阳升起便获得生存,太阳隐没便走向死亡。万物全都是这样,等候太阳的隐没而逐步消亡,仰赖太阳的升起而逐步生长。

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图2

扩展资料:

庄子(约前369年—前286年),汉族。名周,字子休(一说子沐),后人称之为“南华真人”,战国时期宋国蒙(今安徽省蒙城县,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)人。

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,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,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。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。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“老庄”,他们的哲学为“老庄哲学”。

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,主要思想是“天道无为”,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,他认为“道”是“先天生地”的,从“道未始有封”(即“道”是无界限差别的),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。主张“无为”,放弃一切妄为。

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,但其“一”本同,安时处顺,逍遥无待,穷天理、尽道性,以至于命。在政治上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反对一切社会制度,摈弃一切假慈、假仁,假意等大伪。

参考资料:

百度百科-庄子·外篇·田子方

以上就是关于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的全部内容,以及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的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您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场汇 » 哀莫大于心死下一句